星期

2019年11月28日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2019-09-26 10:34:58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0

老病死是人之常情,即便如此,人们还是会对去世的亲戚朋友心怀悲痛,这种伤心的情感的是无法彻底抑制的,只能通过心理疏导和时间来抚平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但于孩子来说,他们尚且无知不懂事,对于死亡也没有明确的概念,他们也是无法理解这些痛苦的,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些事情总会到来。

很多父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多选择避而不谈,觉得等到孩子长大了或者经历了自然就会懂。

但事实,很多时候家长这种放任对孩子来说并不友好,甚至会让孩子通过感受成倍地痛苦来理解死亡。

如果家长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,不仅对孩子的心理认知起到保护和缓冲的作用,对于孩子强大内心的养成也更有好处,当真正面临亲人离开时刻,也能最大化的缓解痛苦。

4岁男孩呼妈妈,“你怎么睡着了啊,你不要我了吗?”

孩子是父母的心宝,对孩子来说父母何尝又不是全世界,尤其是母亲,对于绝大多数小孩来说,已经是整个世界。

图中的这个小男儿仅仅四岁,很显然这是在一场葬礼上,小男孩儿伏在棺材上,眼中的哀伤和不舍散发的显露无疑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后来才知道,棺材里着的不是别人,正是小男孩儿母亲,因为一场交通意外,年轻的母亲失去宝贵的性命,同时什么的都没来及的说,就把4岁的儿子扔下,撒手人寰了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小男孩似乎是明白一事情,但又不是彻底的明白,她只是大约的知道,母亲这一睡可能再也醒不来了,于是他焦急又痛苦的询问身边人,“妈妈这是睡着了吗?她什么时候才能醒啊,她是不要我了吗?”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面对4岁孩子的发问,一亲人只能保持沉默,孩子的父亲只能紧紧抱着儿子,却什么也说不出来,怀中的儿子只是一个劲儿的问妈妈啥时候才能醒过来,这一幕,让周围的亲人默默流泪。

孩子对于死亡是如何看待?

其实孩子对于死亡的认识是随年龄增长的在变化的,大体有三个阶段

1、7岁之前

在孩子7岁之前,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是消失不见了,他们认为的死亡的概念某样事物或者人永远的离开了这里,去了别的地方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但依旧还是存在的。

所以,在这个阶段和孩子详细的解死亡是没多大用处的,只要按照他们的思维告诉孩子,去世人的去了遥远的地方就好。

这时候的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并不刻,害怕和担忧更多是和亲人的分离的痛苦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2、7-12岁

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逐渐明白什么死亡了,对于死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,也逐渐能彻底明白了死亡的抽象含义。

这个时候的孩子多半会非常恐惧死亡,会主动回避关于死亡的任何话题,家长们此时最好别太详谈关于死亡的话题,即便讨论也尽量用科学的叙述方式,别带感情色彩,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建设还不太足以支撑对于死亡的理解。

此外也会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出现,不少孩子因此开始强身健体,对于安全以及健康问题变得更积极主动,这对孩子成长发育来说也是好事。

3、12岁以上

到了这个年龄,孩子开始步进入青春期,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开始趋于成熟,感情开始变得愈发细腻感性,对于死亡的认知也开始有更直观切实的感受,既不想小时候后那种天真,也不会之前那样恐惧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直白点儿说,这时候孩子已经可以逐渐把死亡摆一个相对平缓稳定的心理位置,也有了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知。

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,在适当的机可以和还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沟通,同时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对于死亡看法和心理感受,逐渐去稳定孩子的心理。

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该注意哪些方面呢?

注这几个方面

★面对死亡,要坦诚的展现自己的悲。同时也要允许子流露自己的情绪。

★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,选择对应合适的方式进行死亡教,注意态度平和,和孩子说真话。

★如果孩子询问,家长应该和孩子坦诚相待,小孩子可以和子说人走了,去了遥远的地方,年纪够大就和孩子简单的说明死亡,到要注意,面对询问不要用被“神”、“上帝”带走了之类的言语,也不要选择回避搪塞,告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之类的话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★让孩子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,参与到葬礼或者哀悼亲人的事情来,在这期间可以让孩子更加真切的感受死亡,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,对于孩子坚毅性格的培养和心理建设也都很有好处。

★鼓励孩子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,与人分享,这是可以助孩子更坦然的面对死亡,也能排泄由于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和不良情绪。

★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,每个孩子成长的历程。性格多有同,对待死亡的看法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因此“因材施教”很有必要,对待孩子不同的情绪或者性格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。

4岁男孩儿趴在棺材上,“妈妈你是不要我了吗?”亲人默默流泪

总之,儿童的“死亡教育”和“性教育”一样,家长不应该刻意回避,倒是应该在适合的时机和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、分享,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好处,如果一切只靠孩子自己挖掘,那么他受的痛苦将会呈几何倍增长。

我是幸运的锦鲤妈咪,在生娃带娃的路上过关斩将。关注我,学习最实用的孕产、育儿知识,有关于这方面的困惑,也可以给我发私信哦。希望我的回答,可以帮助到您,为您解决一点困惑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